top of page

《品牌與藝術》

吳崇傑

藝術議題總帶來一些爭議性。……怎樣才算是藝術?是否上流社會的玩意?藝術品的定義如何?價值如何界定?等等問題都值得深思;隨著一九一七年杜象的現成物作品《噴泉》面世,打破傳統藝術的觀念,藝術的價值感和定位亦已重新審視。

月前香港海面曾於出現一片「黃潮」,荷蘭藝術家霍夫曼繼自2013年後再帶來兩隻巨型黃色橡皮鴨作品於維港上展出,上次展出一隻曾錄得逾800萬人次觀賞和打卡,今次展期雖較短,但亦吸引不少市民和遊客前往拍照,霍夫曼創作黃鴨的概念源於大家熟識的浴缸鴨子。

西九故宮文化博物館現在展覽《百樣玲瓏~卡地亞與女性》,展出卡地亞近300件自19世紀至今的精選珍品及文獻,探索女性與珠寶間之緊密聯繫;中國美學與世界女性時尚潮流的影響,同時亦呈現中國藝術對珠寶設計之啟發,工藝與選材的關係。展覽開始時坊間曾帶來一些討論:品牌珠寶與博物館的關係。有關展期至8月14日,大家可親臨展場尋找答案。

談到珍品與品牌的關係,近日拍賣場上流傳一個超微型螢光綠色印有LV路易威登經典圖案的手提包,體積比一顆粗塩粒還要小,需要利用顯微鏡才能看清楚,最終以近50萬元港元成交,據報導這件作品創作意念是諷刺有關品牌產品不斷縮小,失去手袋之功能性及漸趨珍品化,而只留下品牌的象徵。該品牌成功之道為其功能性與品牌的工藝價值,據聞1985年打撈於1912年沉沒之「鐵達尼號」殘骸中,發現其中一件物品就是路易威登旅行箱,打開箱內竟然發現內裡物品沒有被滲蝕,引證那些年品牌產品注重工藝性和實用價值。有關故事可見於香港海事博物館。

現今科技進步,數碼技術日新月異,我們對現代藝術的價值觀亦要重新定位。近日熱擊的AI人工智能對藝術衝擊很大,活於當下的我真的要放開胸襟,擴濶視野來迎接未來藝術新挑戰。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執委會成員、社區導師及香港藝術發展局審批員(藝術教育)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