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偉邦
1986-87是我在意大利留學的一年。意大利的羅馬,一切都是教育的好材料,四處都是藝術的勝地。在那裏去一間教堂睇祭壇畫、去一個廣場觀噴泉、去一座博物館遊一天,你都會日日有不同的收獲。
在羅馬的人民廣場(Piazza del Popolo)是一個非常大的廣場,廣場中央有一個大噴泉,而廣場中央的方尖碑,是奧古斯都大帝征服埃及後帶回羅馬的戰利品。
巴羅克藝術是對歐洲17世紀時流行藝術的總稱,以法國的凡爾賽宮為其藝術巔峰。該藝術上接文藝復興風格,下啟洛可可時代。「巴洛克」一詞的原義,含有不整齊、扭曲、怪誕的意思;在這些眾多的藝術家中,貝爾尼尼(Gianlorenzo Bernini)是最傑出的一位,設計的教堂充分表現了巴羅克的格調,在室內裝飾中,他把整個建築、雕刻、繪畫結合在一起,協調而均衡。他的藝術特點是利用明暗的強烈對比,充滿了戲劇化的動感,尺度巨大,並且用料豪華。而他的大衞像(David),不同一般我們第一個想像就是米開郎基羅的作品,大衛帶着穩定與堅決的眼神護衛着以色列的人民。但貝尼尼的《大衛》則是捕捉住大衛正要以石頭攻擊巨人歌利亞的動態,與充滿情緒張力。動感比米氏強烈,但莊嚴的正義英雄感又不及米氏。
貝尼尼的《四河噴泉》(Fontana dei Quattro Fiumi),位於那佛納廣場(Piazza Navona),它由四個巨大雕塑表徵着世界上四大河流:尼羅河、恆河、多瑙河和拉布拉他河,這四大河流亦是文藝復興時代地理學者心目中的四大河。看着四大河流的交織,像是在象徵一切人類文明的起點。
我在意大利羅馬受到啓發的,對萬物都可以用十分認真的科學及藝術態度去認識,甚至無限擴大,直至把自己教育成為一位學問全人(Renaissance man)。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執行委員,資深藝術設計學院高級講師及前校長,香港本土藝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