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藝術創作的營養劑》

張紫敏

在開始創作的時候,人們時常會問靈感在那?觀察與感受。這答案有時非常之虛,但卻又真實,因為所有靈感來源於把藝術的思考與實踐都放在生活的每分每秒。傳統的教與學讓我們慣性困在班房做勞作,但放諸在當代藝術的創作框架與碰撞下,卻要求藝術始於勞動之內,浮在傳統之外,特別是當代藝術的創作需要開放地接收不同媒介對各種命題的理解,媒介諸如文學、電視、戲劇、舞蹈、音樂等等都可以成為生活命題中滋潤創作的營養劑,創作由以往從心出發去分享自己,顯露自己,轉變為以他者為出發點,理解人的本質。例如在香港藝術節的戲劇藝術教學活動中,邀請了戲劇導師與學生分享莎士比亞的經典悲劇著作《李爾王》的角色扮演,學生需要演繹李爾王、三個女兒。在演繹中由背叛理解真誠、由矛盾理解善良是選擇、由失去體驗愛與親情、在沉浸式的體驗中經歷經典藝術的發生與實踐,在轉化教學形式中也讓刻板沉悶的傳統文本變成藝術創作的深度養分,務求提升創作的質素和連結不同的溝通,學生透過參與以上戲劇表演藝術從中刺激學生連結到視藝學習,例如角色服裝設計、佈景場景設計視覺描繪等等,不同的藝術媒介也可成為視覺創作的養分。


學生離開課室以先,常常提出:「我有一些靈感,但不知從何入手。」更多的是,他們在生活中或許想到很多,卻因著不同的考慮,不把自己天馬行空的想法實踐出來,漸漸地輕易放下初心。在去年,時常帶著學生觀看不同本地藝術團體的創作,特別希望學生關注近來水深火熱的表演和戲劇藝術生態,從中學會不要輕易因為外在的打擊而放棄最初的選擇和想法,在困難與挑戰中尋找內在的聲音來面對和回應世界,在不同媒介中獲得精神上的養份,學會學習態度:謙卑、溫柔和堅定。我們需要付出時間浸泡在藝術的氛圍中,從而令藝術的靈感源源不絕並足以與他者溝通,為了更新刻板藝術教育和實踐的死胡同,則需要時刻保持活潑、開放、包容度。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會員、TTCA視覺藝術科教師、香港藝術家

bottom of pa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