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op of page

《視藝課上的挫折教育》

梁志芬

由小到大,人生路上難免會有不順不快的事情。小時候為少了一粒糖就會哭,「喊包樣」還給姨丈用照相機拍下來。到少年時代見到姨丈,他仍忘不了小時候的我。


忘不了的事情有好也有壞,但壞事情卻帶來傷痛。當我們會說人生苦短,又何必自困愁城?如能夠走出傷痛,重生振作,畢竟真是不容易的事。


近年教育界關注挫折教育,對越來越是玻璃心的學童尤其重要。


小時候欠缺粒糖便會哭的孩子仍然有,可是不想哭,不懂哭,把心事深藏不露,受情緒困擾的孩子卻越來越多。當具自療作用的藝術創作也是敗作,視藝課堂竟又是另一種挫折,該怎麽辦?


視藝課程中的自畫像最能剖白個人感受,但如果學習重點在於五官寫實表現手法,那就一定為難不少學生,因為在造型能力方面確是會有好大差異。


如以興趣主導,由學生自主選擇風格和表現方式,實行各自精采。評估上也作適切調節,減低技能表現的評核比率,着重創意思維。學習上亦多鼓勵讚賞,學生在體驗創作,而不在比較創作,這樣的學習會來得輕鬆自在。


任何人當面對挫折都會不安,惶恐與無助,於是意志消沉,也憂鬱得出病來,連成人也應付不來,更何况是孩子?


迎接挫折教育的學習,在題材上,多讓學生表達心聲,盡量給予機會發揮個人專長,多鼓勵朋輩聯校交流,讓學生能在受挫的地方可以藉着創作宣洩和表達。或許正是視藝教育工作者可以助力的。「小時候的一粒糖」會是一個好题材嗎?小小挫折等於鼓勵,只要能堅毅面對,「個天是會幫你的」。


作者為香港美術教育協會前會長及現任增補委員、資深視覺藝術科科主任。

bottom of page